
im电竞地热“温泉水”温暖“未来之城”
im电竞 新华社石家庄12月30日电(记者落飞麟)“家里25摄氏度左右,温度令人很舒适。”冬至节气到来后,天气越发寒冷,然而家住河北雄安新区雄县温泉湖商厦小区的董春楼,在地热供暖的家中,却一点也不担心。
近年来,雄安新区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能,来自地下的“温泉水”正在温暖“未来之城”。雄安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雄安新区中深层地热每年可支撑供暖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浅层地热也能满足约1亿平方米建筑物供暖、制冷需要。目前,新区13个地热采矿权包含的地热资源可支撑供暖面积2500万平方米,已成为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力量。
不久前,雄安新区中交未来科创城二标段项目地源热泵系统成功试运行。在夏季,地源热泵系统通过机组将房间内的热量转移到地下,对房间进行降温,同时储存热量,以备冬天使用;寒冬来临后,通过加压泵将地下百米的热量“转移”到房间内进行供暖。通过地源热泵系统,预计整个园区冬季室内空调末端出风口温度能稳定在31至35摄氏度之间,室内体感温度在26摄氏度左右。
目前,中石化新星绿源河北公司在整个雄安新区的地热供暖面积达1200万平方米,为新区8万多户居民提供清洁能源供暖服务,每个采暖季可节约标煤约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5万吨。
为进一步做好供暖服务,中石化新星绿源河北公司采用新能源智慧化生产运维管理平台、供热运行指导软件系统等数智化手段,通过数据实时采集、温度实时调控、问题实时监控,实现了每日供暖策略智能生成、供暖温度智能调节,有效降低了能耗、提升了供暖质量。
智能机器人在雄安新区人才家园地热站巡检。新华社发(刘东尧 摄)
在雄安新区人才家园地热站,一辆蓝色底座的“车辆”正在管线间转来转去。中石化新星绿源河北公司副经理张旭东告诉记者,这是公司引入的巡检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在地热站开展24小时巡检,与人工巡检相比,数据采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均有提高,能够助力公司及时解决问题,让居民放心用暖、安心过冬。”张旭东说。
11月15日,中国能源研究会2024年地热学术年会在雄安新区举办。新华社记者 落飞麟 摄
雄安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雄安已建设完成中深层、浅层地热和地下水自动化动态监测系统,开展了17个地块、总面积440平方公里的地热勘查。目前,科创中心中试基地3万平方米利用浅层地热的厂房已投入使用,新区新建片区800万平方米地热供暖区域,实现“地热+”清洁供热系统运营。同时,雄安不断探索工业化地热开采模式,积极申报国家地热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未来之城”建设持续赋能。

im电竞新华鲜报丨高峡出平湖!看“万里黄河第一坝”新变化!
im电竞 新华社西宁12月28日电 题:高峡出平湖!看“万里黄河第一坝”新变化
新华社记者汪伟、周盛盛、张龙
大坝锁黄河,高峡出平湖。
2024年12月29日是龙羊峡水电站成功截流45周年的日子。有“万里黄河第一坝”之称的龙羊峡水电站,在时代大潮中昂首挺立守护黄河安澜。
守安澜——
治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2024年11月,龙羊峡大坝实现了“体检”与管理的全面智能化。管理部门可以精准判断大坝状态,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风险。
黄河安澜再添新保障。
“龙羊”藏语意为险峻的沟谷,是黄河进入黄河峡谷区遇到的第一个峡谷。作为根治黄河水患和开发黄河水利的枢纽工程,拥有“万里黄河第一坝”的龙羊峡水电站在1979年成功截流黄河,黄河岁岁安澜从此有了保障。
从空中俯瞰水库,昔日湍急的黄河水,到这里已是碧波万顷的湖面,温顺而清澈。
一座178米高的水坝,在黄河上游造就了相当于1700余个西湖大小的“天湖”,创造当时国内最高坝高、最大库容、最大发电量等多项纪录。
这是2018年11月9日拍摄的冬日龙羊峡水电站全景。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难以想象,近半个世纪前,5万多名建设者在海拔2700米、年冰冻期长达6个月的高寒地带,完全依靠自主设计、制造、施工创造了这个惠泽千秋的伟大工程。
时至今日,龙羊峡电站依然是黄河流域库容最大的水库,它和下游刘家峡水库等共同承担黄河下游九省(区)的灌溉、防洪、防凌和供水等综合利用任务。
黄河安澜处,涌动文旅潮。
穿行在龙羊峡镇,一幢幢保留下来的旧式办公楼,带你感受火热的建设年代,体味“龙羊精神”;乘船游湖,两岸林立的奇石、幽深的峡谷,沉浸式感受自然的壮美……龙羊峡已成为许多游客心中的“中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龙羊峡生态旅游景区总经理程保明说,凭借自然风光与红色旅游资源,龙羊峡旅游日渐火爆,近两年游客量年均增长达30%。今年,龙羊峡全年吸引游客25万人次、营收超过2000万元。
这里,黄河故事加速书写。新业态也正铆足劲,迈向新台阶。
看“风光”——
水电之功,首在发电。
今天的黄河上游,大大小小的梯级水电站,连“珠”成“串”。龙羊峡正演绎滴水化绿电,水光互补新“风光”。
塔拉滩,距龙羊峡约130公里的一片荒滩,如今已是绿色为底、蓝色为盖的“牧光之城”。
“变化始于2013年,在绿色发展推动下,海南州在这里规划布局了光伏产业园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切羊说。
目前,塔拉滩已成为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建成面积350平方公里。高低起伏的光伏板拼接成“蓝色海洋”,发出的绿电输送至全国各地。
这是2020年8月17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绿色产业发展园区拍摄的光伏电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塔拉滩“新生”,不仅因为这里有丰富的光照、充足的空间,更因为得到龙羊峡水电支撑,解决光伏“昼多夜少”等发电不稳定的问题。“用水支撑光,这里的电,全部为清洁能源。”切羊说。
改变不止于此。光伏板遮挡下,塔拉滩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加之,清洗光伏板的水流进土地,荒漠逐渐长出绿草。
2022年6月9日,羊群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的光伏电站内活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牧民也赶着羊群进入光伏产业园。“板上发电,板下放牧”的新模式在这片荒滩上诞生。人们把这里形象地称为“牧光之城”。
48岁的当地牧民叶多,靠着这片新牧场,养了近300只羊。“过去草场面积大,但产草量低,搞养殖要大量买饲料。如今省下饲料钱,‘光伏羊’也成了新品牌。”叶多说。
目前,光伏园区附近4个乡镇、13个村的3056户牧民因此受益。
观“鱼跃”——
驱车驶入龙羊峡库区,碧波荡漾的黄河吸引着八方来客。一间间农家乐招牌上,写着当地另一新特产——冷水鱼(虹鳟)。
家住龙羊峡镇的冯庭贵,养过牛,放过羊,却从未养过鱼。初次接触这种冷水鱼,他心中暗暗纳罕,“这能行吗?”
如今,已是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捕捞队队长的冯庭贵谈起冷水鱼头头是道。
“传统吊网捕捞会让虹鳟鱼体内因紧张产生更多肌酸。我们现在用吸鱼泵连鱼带水直接送入车间,保证鱼肉质鲜嫩。”他说。
龙羊峡水库,全年平均水温12摄氏度左右,有5米以上透明水体,适合高原冷水鱼生长。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开始在这里投资,以规模化、智能化方式养殖虹鳟鱼。
2024年10月18日,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给冷水鱼降温。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记者在水库看到,养殖网箱内,一根管子匀速晃动,将饲料喷洒入水。操作室内,养殖人员通过电脑,控制养殖过程。加工前,鱼水一体乘“电梯”出湖;电击后放血;覆冰后转运、加工;成品打包后,三小时内用冷链物流运往全国各地……
由于冷水鱼对水质要求高,公司还自主研发粪便收集器、水下清污器等环保设备。“保持水质就保证了鱼肉品质。”龙洋知鲜技术部部长马小军说。
在一系列养殖、环保技术支撑下,龙羊峡水库冷水鱼的出口额已占全国冷水鱼出口额的97%。
变化在继续,但不变的是“龙首”昂扬的姿态。

im电竞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新跨越新发展
im电竞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审时度势,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11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已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成为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
古丝绸之路正焕发新的生机。中国与各方携手同行,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筑就通向美好未来的阳光大道。
造福世界的“发展带”
“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
2023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深刻阐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
这是2023年10月1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附近拍摄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景观布置。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伟大的思想,凝结着历史的智慧,启示着未来的方向。
从擘画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合作蓝图,到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从倡导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到提出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习近平主席为各方携手推进这项开创性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十一载春华秋实。共建“一带一路”结出累累硕果:
——我国成功举办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建成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
——我国与多边开发银行联合筹建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分别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基本建立了多元、稳定、可持续的投融资体系;
——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与共建国家间货物贸易额累计达到160万亿元。“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协议签署数量和互认国家数量均居全球第一,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
11月15日上午10时20分,重庆团结村中心站。随着X8083次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从站台缓缓驶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
2024年11月15日,第10万列中欧班列—X8083次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在重庆团结村站准备发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驰而不息,这支往返欧亚大陆的“钢铁驼队”跨越新里程,搭建了沿线经贸合作新平台。如今,中欧班列已通达25个欧洲国家的227个城市以及11个亚洲国家的100余个城市,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
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
共建“一带一路”奏响了“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交响乐,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成为造福世界的“发展带”。
2024年2月1日,在陕西西安,消费者在“中欧班列(西安)进口商品年货节”上挑选哈萨克斯坦粮油产品。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共促高质量发展造福人民
今年10月26日,在位于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吉国立技术大学内,由浙江承建的吉尔吉斯斯坦鲁班工坊正式揭牌。
鲁班工坊,是以中国古代杰出工匠鲁班命名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平台,主要是帮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被称为“一带一路”上的“技术驿站”。
共建鲁班工坊是习近平主席一直关心推动的重要项目。2023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中亚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时说,“在中亚国家设立更多鲁班工坊”。
2016年,首个鲁班工坊——泰国鲁班工坊启运。8年多来,中国已在亚欧非三大洲合作建成30余个鲁班工坊,学历教育累计培养学生近万人,实施职业培训超过3.1万人次,架起了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日起,造福人民、惠及民生,就是其不变的目标。11年来,一个个“小而美”“惠而实”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落实落地:
2014年12月,由中国企业承建的位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泽蒙—博尔察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了近70年来贝尔格莱德市多瑙河上仅有一座大桥的历史;
2021年12月,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实现了老挝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夙愿,让物流运输变得快捷和成本可控;
甘肃首趟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在敦煌市铁路西货站综合货场等待发车(2022年4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22年3月,中国援建的特本克蒙中柬友谊医院投入使用,改善了柬埔寨的医疗条件,降低了当地居民看病花销;
2024年8月,由中国企业承建的瑙鲁艾沃港码头升级改造项目反渗透泵房正式通水运营,更好满足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用水需求……
一条条公路铁路、一座座学校医院建成启用,一个个民生实事项目加快推进,帮助共建国家民众解决了燃眉之急、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3年11月29日,装运铁矿石的海铁联运班列经过福建莆田湄洲湾港罗屿作业区附近的一座桥梁(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发展的故事中,人永远是最活跃的主角。在共建国家人民眼中,“一带一路”是越来越好的生活,也是照亮前路的明灯。
斐济楠迪,中国—太平洋岛国菌草技术示范中心内,巨菌草长势惊人,11月份一天能长5到8厘米。
2012年,斐济农业和水道部楠迪推广官阿特勒尼·乌伊纳卡洛与中国专家紧密合作,将菌草技术引入斐济。“菌草不仅可以培育出高品质的食药用菌,还可作为优质饲料,带动畜牧业的发展,是斐济人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她说。
通过举办菌草技术培训班、建设菌草技术示范基地等交流合作形式,如今,菌草项目已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在脱贫、就业、治沙、发电等领域释放巨大潜力,成为造福世界的“幸福草”。
2024年8月26日,林占熺教授(右二)在福建农林大学向卢旺达留学生介绍菌草栽培灵芝技术。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断,阐明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文价值。
跨越大洋大陆,人民心心相印。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考古等领域合作深入推进;鲁班工坊、“光明行”和菌草等一批“小而美”亮点品牌,促进了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了民生福祉……这条惠及各国人民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携手谱写丝路时代新篇章
当地时间11月14日,在中国和秘鲁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双方代表进一步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规划。中秘将深化在基础设施和物流、贸易投资、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的互利合作。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越来越多的伙伴国家同中国双向奔赴,携手开启合作新篇章。
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秘书处揭牌,正式启动秘书处工作;
9月,第三届“一带一路”知识产权高级别会议宣布将启动专利加快审查试点、地理标志保护和合作试点等一批新的务实合作项目;
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发布《“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行动计划(2024—2029)》,进一步明确了“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行动路径……
今年以来,各方合作不断深化,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2024年9月20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的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上,来自伊朗的参展商(前左一)向观众介绍产品。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各国迫切需要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合作促进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的意义愈发彰显、前景更加光明。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有决心,有诚意,更有行动:
2023年10月,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
1年多后,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其中,“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置于八项行动之首。
命运与共,逐梦同行。
这是愈加宽广的“合作之路”——我国将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同更多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
这是充满机遇的“发展之路”——我国将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各国青年科学家来华短期工作。
这是备受关注的“普惠之路”——我国将继续实施乡村减贫推进计划和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预计到2030年可使相关共建国家的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同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效对接、协同增效……
路在脚下,梦在前方。中国将携手世界,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共同绘就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
文字记者:魏玉坤、周圆
海报设计:潘红宇
统筹:徐曼、张善臣、郜新鑫、王宇轩

im电竞这个药不知道什么时候吃?盘点常见药物服用时间
im电竞 我们经常在药品的说明书上看到“餐前服用”“餐后服用”等等提示,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餐前服用”,多久算“餐前”?为什么非得餐前服用?餐后服用会发生什么?那对应的,餐后服用呢?
饭前服用的药物
空腹服用的药物一般建议在餐前1小时服用,饭前服用的药物一般建议在饭前15~30分钟服用。需要饭前吃的药物,如果饭后吃了,食物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进而影响药效。这类药物一般有:
01
降糖药物
进食后血糖会升高,为了避免血糖大幅波动,降糖药物一般餐前30分钟服用,具体药物如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
02
消化系统药物
消化系统药物许多需要餐前服用,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应在早饭前半小时服用,这样可以有效抑制饭后食物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增加;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等)建议饭前15~30分钟服用,可以帮助促进胃蠕动和食物向下排空;胃黏膜保护剂(复方谷氨酰胺、硫糖铝等)也应饭前服用,以便药物充分作用于胃壁。
此外,降脂药(如非诺贝特)和抗凝血药(如蚓激酶)也推荐在饭前服用。
饭后服用的药物
饭后服用的药物一般要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这是因为需要饭后吃的药物,如果饭前吃了,可能会加重胃部刺激,或者达不到想要的药效。此类药物一般有:
01
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尼美舒利、布洛芬、双氯芬酸等)一般建议餐后服用,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这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但很多时候这种药物是按需服用的,比如为了及时缓解症状,也不用非等到正常吃饭时间后,如果服用此类药物容易肠胃不适,可以少量吃点食物后再吃药。
02
维生素
我们的胃是酸性环境,维生素B1、B2等在酸性环境中容易被破坏,饭后服用有利于这些维生素的吸收。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如磷酸铝凝胶,根据不同适应证需选择不同服药时间。例如,治疗食道疾病时需餐后服药;治疗胃-食道返流、食道炎时于餐后和睡觉前服药;治疗胃炎、胃溃疡时于餐前半小时前服用;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时于饭后3小时及疼痛时服用。
晨服的药物
晨服指早上服用,如果没有特殊强调,那就是早餐前或早餐后都可以。这类药物一般有:
01
长效降压药
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片、培哚普利片、非洛地平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贝那普利片、西尼地平等,这些药物一般每日服用一次,建议在早晨7~8时左右服用,以维持一天的血药浓度,有效控制白天的血压高峰。
02
抗心绞痛药
这类药物如美托洛尔缓释片、比索洛尔片等。这些药物每日只需服药一次,应在清晨服用,以避免气温低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导致血压升高和心绞痛的风险。
03
抗抑郁药
这类药物如氟西汀、帕罗西汀、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等。这些药物多为每日给药一次,建议早晨服用,因为抑郁症的症状常表现为晨重晚轻,早晨服用有利于减轻焦虑、抑郁症状。
04
利尿药
这类药物如呋塞米、螺内酯等。如果每日服药一次,建议早晨服用,以避免夜间排尿过多影响睡眠和休息。
05
甲状腺激素类药物
这类药物如左甲状腺素钠片等。因其吸收不规律,宜在早餐前半小时用药,空腹将一日剂量一次性用适当液体送服,以利于药物的吸收。
睡前服用的药物
睡前服用的药物需要根据每天入睡时间估计一下,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这类药物主要有:
01
安眠药
常见的安眠药有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右佐匹克隆、氯硝西泮、唑吡坦等,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安眠药嘛,肯定要在睡前用。
02
抗过敏药物
如马来酸氯苯那敏、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这类药物容易引起乏力、嗜睡、眩晕等不良反应,建议在晚上服用。
03
平喘药
如白三烯(炎症介质)受体抑制剂孟鲁司特钠,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茶碱缓释片等,如果医生建议一天服用1次,晚上是最佳用药时间。因为哮喘患者经常在夜间或凌晨发作或加重。
04
钙剂
如碳酸钙D3片,若每日只服1次,服用的最佳时间建议餐后或者晚上睡前。
一方面因为酸性环境有利于钙的吸收,进餐可以刺激胃酸分泌,饭后不久是胃酸分泌最充分的时候,因此,饭后1小时左右服用钙剂最好。
另一方面,按正常的激素分泌调节作用,人体在晚间12点以后至凌晨时期内,血钙最低,夜间服用钙剂的吸收率最高,利用最好。大家可以根据习惯来选择。看哪个时间最容易记起来服药,那就是最推荐的时间。
05
驱虫药
如灭虫宁、肠虫清等,睡前服用可减少白天的不适感。
吧啦吧啦说了这么多,非专业人士表示记不住。记不住很正常,之所以说这么多并不是让大家一定记住,而是要强调一个事儿——吃药之前仔细阅读说明书中的“用法用量”,如果说明书有具体标准,比如“饭后一小时服用”这种,那就以说明书为准,同时具体的药物和剂量应遵循医生的指导。